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手抄古纸
在腾冲沿高黎贡山西麓走向,距缅甸仅40公里的界头镇,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评选为“云南最美的地方”。尤其是每年的3月下旬,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铺天盖地,而就在这油菜花附近的村落,却存留着一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一种古老的造纸工艺——手抄古纸,而且还有一个手抄纸博物馆。
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,在腾冲市界头镇至今仍然沿用传统的古法造纸,当地人称“手抄纸”,经过捣、抄、烘等工艺制造的纸很好地传承了东汉时期蔡伦的造纸技术。据悉,龙姓先祖于明末(公元1628年)在此戍边卫国时,将手抄纸工艺带到了这里,这里的人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纤维原料构皮,打碎成浆,手抄为纸。400多年来,这里生产的手抄纸,“手口相传”,世代沿袭至今。
一走进村落,最先踏入的就是一户名叫“结香人家”院子,门口的房子上写着“结香人家手抄古纸”,院外有几个年长的人在几个大的盆中清洗着类似像树皮一样的东西,和她们闲聊,问她们的年纪,她们让我猜……
“45”,我知道农村人因为体力劳动风吹日晒,一般都显得老些,所以看上去50多岁,我故意少说了10岁,结果这位老者告诉我,她今年73岁,我被吓到了!相对于她们的年龄和面貌,我属于老的!老人们告诉我,她们清洗浸泡的东西是“构皮”——手抄纸的原料。制作手抄纸只用树皮,不用树干,所有要用刀片把构树皮一片一片剥下来,树皮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手抄纸的质量。
我国传统手抄纸的制法,是有一整套生产工序的,包括泡料、煮料、洗料、晒白、打料、捞纸、榨干、焙纸。泡料又称浸料,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级分开,扎成小捆,泡在水塘里。浸泡的时间随原料品种不同而异,这些构皮要在水里浸泡十天左右,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杂质除去,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。浸泡之后,要用碱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温下“煮”,将粘连在纤维之间的果胶、木素等除掉,使纤维分散开来而成为纸浆。煮料过程也要几天,取出后还要堆置发酵。
然后要把蒸煮后的浆料放入布袋内,经过水的冲洗和来回摆动,把纸浆中夹杂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净,再把洗净的浆料放在阳光下面,让日光照射约达2~3个月的时间,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,即所谓晒白。手抄纸分白色和原质色两种,白色是通过加漂白粉在水中漂白而成。
打料,传统的做法是用人力、水碓、石碾等把浆料捣打成泥膏状,这原来是手工抄纸中最繁重的工序,现在人们都是用搅拌机进行。其目的是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和帚化,能够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。
抄纸,以其形象地说是“捞纸”,也就是先把纸浆和水放在抄纸槽内,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,然后把竹帘从抄纸槽中抬起,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,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,然后把抄成的湿纸到扣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,从上面浇上一瓢水,湿纸会自动落在湿纸堆上。
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数千张时,需要用一个厚而重的平板压在湿纸堆上,上面再放一个类似千斤顶的东西,把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。
最后一步是焙纸,也称烘纸或晒纸,是把经过榨干的湿纸一张一张地分开,再将其刷贴在烘壁外面,利用壁内烧火的热量,传递到外壁蒸发纸内的水分,使纸页变干。焙纸时烘壁表面温度不可过高,不然纸页易起皱和发脆。
我一边看着这一环扣一环的抄纸过程,一边和老板娘聊着这手抄纸的价值和用途。他们制作的手抄纸主要是供毛笔书画用的宣纸,图中抄的是0.30元一张的宣纸,是宣纸中价格相对低的一种,当然价格也可以有十几元、几十元一张的宣纸,价格越贵,所需要的原料越精细,过程也越是复杂,比方说,构皮要选等级高的,泡料、煮料、洗料……每一个过程都反复很多次,一分价钱一分货,高档次的宣纸相对而言工序复杂,耗费的原料多,成品率也低。不过高档次的手抄纸质地柔韧、洁白平滑、细匀整和色泽耐久,手工纸的独到之处,往往是机制纸所无法具备的。
在结香人家的对面,就是界头镇手抄纸博物馆,该馆始建于2008年,设置了6个展厅,博物馆中陈列着整套的手工抄纸工具、抄纸成品、书籍、各类文化资料,向参观者展示着手抄古纸的文化信息。
环顾整个村落,看到很多家里都有一个高高的小楼,老乡们告诉我说,“这是制作烤烟的”,现在制作手抄纸并不是他们的主业,尽管政府鼓励,百姓也支持,但是手抄纸本身工序复杂,劳动强度高,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剩下的都是年纪大的人在家里,加之原材料涨价,手抄纸市场竞争激烈,手抄纸也卖不出多少钱,只凭着手抄纸是没办法养活一家人生活的,所以几乎每一家都在经营烤烟,烤烟才是主业!
文 图:尔 冬
编 辑:屈玉蓉
责任编辑:常梦菟
审 核:赵黎敏
tclywgw@163.com
采稿预约电话:0875——5186191
印象 | 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:抗日军民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悲壮历历在目